潘风全 官方网站

http://panfengquan.zxart.cn/

潘风全

潘风全

粉丝:8254

作品总数:1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潘风全(即:潘丰泉),籍贯泉州南安市。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学位委员。 1987年7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1年1月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画幅大小与画面效果艺术中国

 

/ 潘丰泉

 

以画幅尺寸大小决定其视觉效果,竟已成为当下一些画家为了展示作品或一味追求画面强悍霸气的某种特殊效果所惯用的手段之一。

 

究竟画幅尺寸大小能否与视觉审美效果成正比,众说纷纭。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艺术佳构,既有丈余大作,也有盈尺小品,它们都能以其独特的艺术画面吸引观者眼球,成为艺术史上之经典。远的如俄罗斯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近的有徐悲鸿大写意水墨画《群马》,等等。不过西方这类巨幅历史画创作,从素材收集、构思构图到具体细节刻画乃至完成,都要用上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无懈可击。

 

当今画坛,展事不断。作为一些专门以某一个特定内容主题的画展,表现某一特定题材、特定画面,再配以装置得愈来愈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展厅,确实能迅速产生视觉效应。而为了能通过一层层竞争,挤进一次次画展,颇让当下不少年轻画家类似参加体育赛场竞技一般,在画幅尺寸上极尽处心积虑之能事。再者,很多时候,由官方主办的各种画展是一年间就连续几场大展,这让不少年轻画家受到各种急功近利的诱惑,必然是刚忙完前一个画展又紧接着忙下一个展出,虽然他们能够在入选或获奖当中感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快感,但为连续不断的展事疲于奔命,最终是那种短期的展出效应,导致一部分年轻画家不断重复制作程式;但画家们因自己的作品入选获奖的喜悦心情又掩盖了他们靠各种制作技艺粉饰匠气所带来的某些不安(当然有些画展又常常是官方与某个企业或公司联手举办的,对画面制作要求也总是根据出资方品位要求设置的)。现在这已构成当下画坛的一道景观,尽管是一种不太自然的展出现象,不免远离了官方的办展初衷。

 

这里,笔者并没有要对这些状况过多指责。按表面或常理看,现在状况更有可能是当下年轻画家们为迎合这些由官方主办的画展要求所进行的一场场认真细致的制作探索。

 

但在中国美术史上,大量优秀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以崇简、尚逸和趋雅的审美精神为宗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绘画艺术一味强调视觉效果不同的地方。由中国文化精神形成的这一载体和形式,在画幅与观赏性方面自有其特定的规律和要求。虽然当前这一类展览或比赛的内容也有它的一些固有的规则,

 

但作为一幅绘画作品。所涵盖的审美精神和艺术效果确实不能简单地以画幅尺寸大小来决定其艺术水平高下之分、粗细之分和文野之分。

 

一次偶然翻阅画册,感触不小,很可能会改变以往那种大画就一定是有分量、大尺寸画幅一定比盈尺之作好看和耐看的印象。在一套国家级专业出版机构精心编印的《当代中国画精品选》的精美画册里,入编作品的作者有不少是当今画坛功成名就的中年画家,也有许多是崭露头角的经常活跃在各种画展上并在多种媒体上频频亮相的青年画家,他们以各自的艺术擅长,给这本小册子增添了许多观赏性和可看性,其艺术品格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有意思的是,因为受到画册的尺寸限制及编辑需要而无法得到像平常在展厅观赏不同尺寸的作品那种感觉时,人们会从大小画幅比较中得出一种普遍感觉——展厅中那些大尺寸的画面比起另一类小画幅通常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但是当所有画作统一在这么一本小册子上,人们很少再注意每一幅作品画面的尺寸差别,而且也看不出不同作品尺寸之间的大小差异(有些页面刊登的作品并没有标明尺寸)。那么,去判断那些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时,只能直接从画册的一幅幅画面的比较上看。比如,有一些作品是属于当下画展要求的大幅画面,180cm×180cm以上的巨幅创作。如果单从画面效果上看,作者一定是下了不少工夫进行制作,属于那类刻意精雕细琢的大画效果,这是一类;而另一类是在四尺以内画幅上创作完成的,若以尺寸论,明显是小于那类巨幅大画的小型作品。

 

结果是:那些做工精致、极尽画面现代肌理探究或用色十分华丽抢眼并且在形式构成上刻意讲究的画面,却让人难以欣赏的心情来细品慢嚼;反而是那些十分精通中国画写意精髓、落笔见足功力、构图自然而且不是为视觉效果考虑而刻意描绘的水墨写意小品,却十分令人折服。与上述那一类大画比较,这一类小品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画面展现出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

 

《青卞隐居图》王蒙当下大量中国画表现模式,特别在制作效果上,基本是以西方现代绘画为参照物,以赢取现代化展厅所谓的视觉效果为目的,要求参赛画幅尺寸要大。这样做的人认为,只有画面大了,才能把别的画压下去,那么观众视线自然就被吸引起来了,围绕这幅大画的话题也就能展开了。

 

倘若以西画制作效果强硬地作为现代中国画改变的参照模式,则将破坏中国画的表现体系及审美感觉。对于这一表现体系与语言形式,不能简单认定这就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因为这恰恰是东方人特有的审美心理。这其中有自身文化的一面,也有民族固有生活习性的方方面面;犹如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一样,有一天让他们改以刀叉夹起食物,的确有很多不便。什么是审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可以有一种答案,也可以有几种答案。但就当今多元的文化空间,人们无法以一种模式要求所有的绘画创作循规蹈矩。那么,审美对人类的启示应该是属于精神层次上美好的东西,而不是与现实或庸俗的物质欲望抢时间、占位置。作为中国画艺术,自有其深层的文化理论为背景,涵盖了文学、戏剧、哲学等领域的各种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

 

其实,古代的中国画作品,尺寸并没有硬性要求,更不是靠强调尺幅获取各种画面效果。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幅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尺寸也就在四尺以内;另一幅《春山读书图》,122cm,55cm;赵孟《水村图》也就在24cm×120cm,这些作品基本都在四尺以内。至于宋人折枝花鸟画幅,有的大小也就两个手掌大小,这是古代部分作品的尺寸。到了近现代,齐白石等很多艺术家的写意作品,画幅也都在四尺之间的范围里形成。

 

写到这里,笔者突发奇想,假如人们可以将齐白石或徐悲鸿那些四尺以内的写意画与当下那么多的巨型画幅同时陈列展出——我相信,那些大幅画作只能以篇幅大造成一种咄咄逼人的视觉效果,但那种最主要的也是中国画最感人的精神层面上的元素,不是一张张大而空的画面能替代的——以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们所创立的中国画风貌,以一种穿透心灵的持久力量、艺术魅力,一直深深感动着我们。

 

再看西方油画作品特别是印象派大师的油画尺幅,也多在1米大小,如德加的舞女系列和塞尚的静物系列、风景系列,画幅尺寸大致如此。德加《舞女系列》那么,这些让我们记在脑海里的古今中外艺术作品,它们不同于当下那些巨幅画作以营造视觉效果的巨大尺寸来吸引观者,而是通过一幅幅传神画面,反映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这恰是注入人们心灵上的一帖舒心剂。正如我们品读宋人折枝工笔花鸟画,那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舒展在一股清新的山风之中;再看德加那一幅幅技法精湛、以舞女为表现系列的油画作品让人如沐春风,无不感受到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应是技巧上不露痕迹,绘画语言生动贴切而水到渠成。

 

以自然流畅的线条、笔墨、色彩语言表现的作品,往往是小尺幅比大尺幅更容易把握。一个画家艺术上擅长什么,只有通过展现他在某一画点上将自身长处发挥至极;一旦刻意去营造画面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对每一幅作品,人们希望画家所表现的一切,是艺术家创作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致。

 

在画展一个接一个频繁推出的当下,使得每一位参赛者无不拼尽一身气力,通过大尺寸画面或各种制作手段堆积视觉效果来博取评委好感。结果是一些作品从题材到构思、构图,往往更适宜小幅画面表现,但有些画家为了达到视觉效果,硬是往大尺寸画幅上靠,或以制作各种肌理效果来填补因作品内容或笔墨功力问题造成画面语言苍白,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只是简单地把局部放大而已。这样做,虽有哗众取宠一时之效,但让人观后如过眼云烟,耗时费力不得好,这是部分画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生在当下画坛的现象之一。